零点公司:震后5个救援阶段的灾民需求特点

Shuanglin Li
2022-02-06 / 0 评论 / 573 阅读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温馨提示:
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年02月06日,已超过1027天没有更新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。

如果每个阶段以灾民较大需求进行标示的话,可以分为:生存物资需求期(震后3天以内),心理救助需求期(震后3天到3周),过渡住房与就业需求期(震后3周到3月),正常生活需求期(震后3月到3年),生活提升需求期(震后3年到6或8年)。

根据零点公司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一周内及三月后做的两次灾民需求调查,总结出震后不同阶段灾民需求的特点。

第一阶段:生存物资需求期(震后3天以内)

72个小时是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。在这一阶段,抗震救灾核心的目标是抢救生命,一方面尽力搜救困在废墟中的幸存者,并予以治疗;一方面要集中力量保证逃生者的生存。因此,灾民需求大致可以分为6类:

医疗类(药品、医疗器械等);
饮食类(面包、牛奶、压缩饼干、方便面等各种食品及饮用水等);
居住类(毯子、帐篷等);
通讯类(信号设备等);

由于震后一般会发生泥石流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,因此需要安全类用品(如雨具、手电筒、电池、发电机等);
在雅安地震中,还特别提到了之前经常被救援忽视的卫生类用品(女性卫生用品,婴幼儿用品等)。

第二阶段:心理救助需求期(震后3天到3周)

进入第二阶段后,基本生存物资会源源不断进入灾区,基本可以保证灾民基本生活,但此时对于生存物资的登记、合理分配将提上日程。

这一阶段,灾民的第一需求是心理救助需求。根据灾难心理发展规律,从地震3天后,灾民会从灾后的自救和营救他人行动中解脱出来,但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、亲人的失去、身体伤害的发生和重建的困难,而感到强烈的失落。

512地震后的调查显示,高达66.7%的成年人具有强烈的压力感,33.1%具有较高的忧郁哀伤情绪,这都是典型的创伤后综合症。在这一阶段,需要心理咨询师、专业社工、有心理学背景的医生等专业心理救援队伍的介入。而且,不仅是灾民,参与救灾的人员,如士兵、警察、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也需要心理救助。

第三阶段:过渡住房与就业需求期(震后3周到3月)

这一阶段,心理救助需求持续存在,但在经历灾后的大规模临时安置之后,灾民首要需求是过渡住房安置问题。

512地震后,经过近三个月的重建努力,汶川建起过渡性安置房150余万间,有效的缓解了灾民的过渡住房需求。同时与过渡性住房相配对的是周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,如健身器材、儿童娱乐器材、电影放映器材等。这一阶段后期,灾民开始部分恢复灾前生活,企业开始恢复生产,原有工作的灾民的就业问题基本可以解决,但就业困难群体对于就业机会、就业技能培训、创业资金的需求将很强烈,特别是当地的就业机会,此时由于政府补偿政策一般尚未明晰,灾民有所顾虑不愿外出务工。同时,学生开始恢复上课,对于学习用品、校舍、师资力量开始产生较大需求。

第四阶段:正常生活需求期(震后3月到3年)

这一阶段是灾后重建的关键阶段,灾民有两个突出需求。

一是心理需求。随着救灾人员大规模撤离和社会关注度下降,受灾群众会出现无聊、迷茫、不知所措等心理,甚至产生“被遗弃”感,从而加剧孤独无助感,因此尤其需要心理介入,将其转换为受灾群众自力更生的动力。

二是永久住房需求。因地震导致房屋坍塌或损毁的灾民将建设自己的永久性住房,这也是灾民认为生活恢复常态的第一标志。这时,建设住房所需的建筑材料、建筑工人需求迫切,而且灾民对于政府的住房补偿政策、公积金提取政策、贷款政策等政策性需求将很强烈,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群体。

第五阶段:生活提升需求期(震后3年到6或8年)

这一阶段,灾后重建进入常规化运行,也是历时最长的阶段,长达3-5年。灾区本身的农副产品采购与公益性购买,特色产业包装升级进入市场,外地企业对于灾区的投资、援建,将是灾区发展的重点。同时,将对灾民的地震逃生知识和意识进行系统性培训。

对于灾民需求,我们必须把握住两个基本原则:一是持续性供给。部分需求,如心理需求并不仅限于某一阶段,而是在很多阶段都存在。二是专业性供给。灾民的需求满足并不仅仅是靠热情,而是需要专业的知识与力量投入。

具体内容,可以参考:https://www.prnasia.com/story/78435-1.shtml

本文共 1402 个字数,平均阅读时长 ≈ 4分钟
0

打赏

海报

正在生成.....

评论 (0)

取消